去年,PayPal 執行長丹‧舒爾曼(Dan Schulman)曾說,信用卡將在 20 年後被行動支付取代,「當你可以用 QR code、感應支付時,為什麼還要信用卡?」
然而,LINE Pay、Pi 拍錢包都在這一兩年與銀行合作發聯名卡,街口支付也預計今年有聯名卡計畫,祭出高回饋、福利搶市,這些象徵新時代的支付品牌,選擇與老派的銀行體系攜手,似乎仍無法完全擺脫信用卡模式。
台灣政府目標是在 2025 年達 90% 行動支付使用率,各家支付業者紛紛端出優惠、找盟友,建構自己的支付生態圈,加上今年將發出兩張純網銀執照,支付這件事情本身正面臨巨大顛覆。
不只是支付工具,信用卡也是階級象徵
「發行信用卡,並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」,街口支付執行長胡亦嘉先前接受《數位時代》專訪時曾這麼說過,他的目標是把街口支付本身發展成一種支付工具,不過胡亦嘉也說,市場上仍有信用卡需求,因此也不排除發行聯名卡,可以看出信用卡仍在現代社會中,存有重要的位置。
信用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50 年代,當時美國曼哈頓信貸專家麥克納馬拉(Frank McNamara)在飯店用餐,因為身上錢不夠,只能請老婆送現金來付帳,他覺得這樣實在太麻煩,後來他成立了「食客俱樂部」(Diners Club),成為會員後只要帶著一張記帳卡,就能到配合的餐廳消費,也就是全世界第一張信用卡「大來卡」的前身,而台灣也在 1975 年由中國信託發行第一張信用卡。
信用卡之所以至今仍這麼受歡迎,是因為「先消費、後還款」的商業模式,除了讓消費者可以調控支出,對商家來說,分期付款的消費模式,更帶動高單價產品的銷售,促使消費市場繁榮。
▲ 等級比較高的卡別通常必須支付高額年費,包含各類的福利以及私人禮賓服務,像是美國運通在部分機場設有專屬貴賓室。(Source:Unsplash)
信用卡不單只是支付工具,同時也是種族、階級的象徵,發卡銀行根據個人收入、資產的不同,制定不同等級的卡別,這些等級比較高的卡別通常必須支付高額年費,除了擁有較大的消費額度,同時也包含各類的福利以及私人禮賓服務,對持卡人來說,這等於是透過信用卡獲得更好的服務以及社會地位象徵。
不過許多社會比較弱勢的群體,可能因為收入、信用評分等因素,無法取得信用卡產品,被排除在金融服務外,一張卡片的背後,其實也存在複雜的社會階級問題。隨著 FinTech 發展、經濟水平提升,也許可以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信用卡的價值。
「卡」不是重點,發卡組織與電支合作成關鍵
隨著電子支付、無卡分期等新興支付型態推出,一般人也可以輕易享受無現金支付便利,那麼信用卡會不會真的如 PayPal 執行長所說的,被行動支付取代呢?
萬事達卡業務拓展副總裁劉美慧認為,全球仍有高達 80% 的人使用現金交易,現金依然是全球主流的交易方式,因此信用卡產品仍有許多可以施力的空間;不過最關鍵的還是信用卡的「共通性」。
萬事達卡(MasterCard)、VISA、JCB、美國運通這四大發卡組織,撇除中國市場(銀聯為主)的特殊性,持有這些主流發卡機構的信用卡,幾乎在全球都能夠交易,目前仍沒有一款行動支付(撇除支付寶、微信支付的特殊性),能如同信用卡般在全球暢行無阻的消費,劉美慧認為信用卡享有共通性的優勢,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。
▲ 撇除中國市場的特殊性,持有這些主流發卡機構的信用卡,幾乎在全球都能交易。(Source:pixabay)
傳統信用卡產品的下一步,劉美慧認為將走向虛擬化、數位化,「卡」本身的有無不再是重點,除了國際三大 Pay 綁卡後直接以手機感應交易,許多人也會直接將信用卡綁訂街口支付、LINE Pay 以 QR Code 付款,像是最近蘋果(Apple Pay)發行的信用卡 Apple Card,就是與高盛銀行、萬事達卡合作,可以觀察出在科技的衝擊下,銀行、發卡組織也積極在新時代中求轉型,獲得用戶的青睞。
未來信用卡雲端化,加上 5G 加入,支付的摩擦將會大幅降低,只要透過生物辨識、密碼確認是本人後,只需透過手機、穿戴裝置等媒介,就能以電支帳戶或是信用卡等任何偏好的方式扣款。
▲ 傳統信用卡產品的下一步,將走向虛擬化、數位化,「卡」本身有無已經不再是重點。
PayPal 執行長丹·舒爾曼說的也不算錯,信用「卡」確實會消失,但商業模式短期內仍會持續存在,但也必須轉型跟上時代變遷,以不同的樣貌提供服務,正如同胡亦嘉曾說過的:「 電支跟信用卡應該要一起努力,完成無現金社會,而不是去打架。 」
(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;首圖來源:Created by Freepik)